- 张穹;罗华春;
<正>前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保证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务有法可依,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是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快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2017年02期 No.113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0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明金;
<正>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以下简称《防震减灾法》)是1997年制定、后经2008年修订的专门应对地震灾害的法律。该法对我国防震减灾领域中各个方面的社会关系做了全面的法律规定,在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行《防震减灾法》规定的主要制度现行《防震减灾法》包括附则部分共九章,九十三条,规定了防震减灾基本法律制度,形成
2017年02期 No.113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郭会民;
<正>防震减灾地方立法工作是防震减灾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防震减灾地方立法工作对于全面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笔者结合多年的防震减灾地方立法工作实践,谈一点认识和体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立法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新时代。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届三
2017年02期 No.113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7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允秀;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唐山大地震4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要总结经验,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
2017年02期 No.113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3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国宾;董赟;
<正>应急避难场所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是安置灾民,避免大灾之后灾民身心受到二次伤害的一项重要工作。但要保证灾后应急避难场所快速、有序地安置灾民、安定民心、稳定社会,仅仅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远远不够的,还须根据我国国情,建立起一套统一、科学、规范的场所运行管理制度和措施。将"硬件"建设和"软件"管理有机结合,使灾后应急避难场所功能不瘫、管理不乱、安置高效有序,达到安定民心、稳定社会的目的。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国家,也是灾害损
2017年02期 No.113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