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减灾


本刊专稿

  • 国家防震减灾能力提升与挑战

    高孟潭;

    <正>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1920年发生在宁夏海原的8.5级大地震,造成28万人罹难,很长一段时间,灾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无法恢复,带给人们无尽的苦难和伤痛。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地震工作,努力提升国家防震减灾能力和水平,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经过几十载的艰苦奋斗和几代地震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国家防震减灾能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017年02期 No.113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0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政策与法规

  • 以法律法规为依托 提升我国防震减灾能力和水平

    张穹;罗华春;

    <正>前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保证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务有法可依,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是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快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2017年02期 No.113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0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深度解读防震减灾法 精准把握市县防震减灾工作要求

    陈明金;

    <正>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以下简称《防震减灾法》)是1997年制定、后经2008年修订的专门应对地震灾害的法律。该法对我国防震减灾领域中各个方面的社会关系做了全面的法律规定,在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行《防震减灾法》规定的主要制度现行《防震减灾法》包括附则部分共九章,九十三条,规定了防震减灾基本法律制度,形成

    2017年02期 No.113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加强地方立法工作 保障防震减灾事业健康发展

    郭会民;

    <正>防震减灾地方立法工作是防震减灾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防震减灾地方立法工作对于全面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笔者结合多年的防震减灾地方立法工作实践,谈一点认识和体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立法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新时代。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届三

    2017年02期 No.113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7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强化依法行政意识 提升防震减灾行政执法水平——以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执行情况监督检查为例

    刘允秀;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唐山大地震4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要总结经验,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

    2017年02期 No.113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3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应急避难场所的运行管理

    杨国宾;董赟;

    <正>应急避难场所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是安置灾民,避免大灾之后灾民身心受到二次伤害的一项重要工作。但要保证灾后应急避难场所快速、有序地安置灾民、安定民心、稳定社会,仅仅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远远不够的,还须根据我国国情,建立起一套统一、科学、规范的场所运行管理制度和措施。将"硬件"建设和"软件"管理有机结合,使灾后应急避难场所功能不瘫、管理不乱、安置高效有序,达到安定民心、稳定社会的目的。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国家,也是灾害损

    2017年02期 No.113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市县风采

  • 探索地方工作融合发展 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济南市防震减灾工作纪实

    张晓欣;

    <正>2015年,全国首个防震减灾示范省会城市2015年12月,山东省济南市被中国地震局认定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防震减灾示范省会城市。济南市注重把防震减灾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融合,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法制保障"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有效提升了城市整体防震减灾能力,"12345"创城经验在全国具有示范推广意义。(一)政府主导是根本

    2017年02期 No.113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1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勇于担当 忠实履行防震减灾使命与职责——北京市海淀区抓好防震减灾工作的几点做法及体会

    曹金龙;

    <正>海淀,位于北京城区西北部,面积430平方千米,辖22个街道办事处、7个镇,570个居委会,84个村委会,常驻人口367万(截止到2014年年底)。区域内科研院所林立,高等院校密集,经济发展迅猛,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党政军机关众多,拥有首都政治、科技、教育、人才优势以及文化、自然地理等突出的区位功能优势和资源优势,是首都中心城区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在这片美丽而富有魅力的土地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

    2017年02期 No.113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2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减灾探索

  • 积极探索 服务民生 开创我国农村房屋地震保险先河——云南省开展政策性地震农房保险试点

    白涌;丁艳琴;

    <正>云南是个多灾省份,干旱、洪涝、泥石流、地震、滑坡、崩塌、风雹等自然灾害频发,因其地处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东南侧而成为我国地震最多、震灾最重的省份之一。全省均处于6度以上抗震设防区,7~9度设防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据地震部门统计,20世纪,云南省平均每年发生3~4次5级以上地震,每3年发生两次6级地震,每8年左右发生一次7级地震,我国大陆23.6%的7级

    2017年02期 No.113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新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探索和实践——以潍坊市防震减灾科普馆为例

    王铮;赵永宇;马娟;刘昭;吴婧;

    <正>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震灾害作为自然界的群灾之首,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在防震减灾体系中,公众对多震国情的清醒认识,对防震减灾的自觉意识和科学态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科普宣传,是广泛普及地震科学知识,提升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与技能的重要途径。潍坊市防震减灾科普馆自2015年

    2017年02期 No.113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7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难忘岁月

  •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一)

    郭大庆;

    <正>从北大到兰州1970年3月,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各高校轰轰烈烈的场景回复平静,首都工人宣传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宣传队陆续进入学校,作为我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北大和清华两校的情况在北京成了标志。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就是在1966年5月25日,在北京大学大饭厅东墙上,由聂元梓、孙鹏一等七人张贴的一张名为"陆平、宋硕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的大字报展

    2017年02期 No.113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星火科技之光

  • 基于情景构建的市县级地震应急工作程序探讨

    王海鹰;

    <正>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21世纪发生的汶川8.0级地震造成了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青海玉树7.1级地震造成了2698人遇难和巨大的经济损失;云南鲁甸6.5级地震造成了617人死亡,3000余人受伤。新中国成立以来地震造成的人员死亡占到自然灾害死亡人口的一半以上。地震可

    2017年02期 No.113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7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防震减灾科普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实践——以“地震三点通”为例

    刘英华;常建军;谭阳;刘群;罗晓璠;

    <正>移动媒体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具有网络媒体互动性强、信息获取与更新快、传播快、跨地域传播等特性,被公认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8.75亿人,微信已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微信公众平台从2012年7月上线以来,为媒体提供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构建与读者之间更好的沟通与管理模式,到2015年底已突破1000万的规模,日均微信端文章阅读量

    2017年02期 No.113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8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征稿启事

  • “平安京津冀”高峰论坛征稿启事

    <正>防灾减灾协同发展为推进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减灾,首届"平安京津冀"高峰论坛将于2017年7月28日(暂定)在河北省廊坊市举办,主题为"防灾减灾协同发展"。论坛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民用航空救援联盟、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共同主办。现面向社会公开征稿,将出版《首届"平安京津冀"高峰论坛——防灾减灾协同发展》文集,优秀论文将在《城市与减灾》杂志优先发表。征稿内容如下:

    2017年02期 No.113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4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我国第一座地震台:鹫峰地震台

    刘群;肖杰;

    <正>鹫峰地震台,原名"地质调查所鹫峰地震研究室",坐落于京西鹫峰国家森林公园内。鹫峰,因其山巅之峰宛如一只展翅欲飞的鹫鸟而得名,在鹫峰东麓,绿荫掩映着一座古朴的二层楼阁式建筑,这就是我国自行设计修建的第一座地震台——鹫峰地震台。台址地理坐标为东经116°05′46.2″,北纬40°03′54.8″,海拔155米。

    2017年02期 No.113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2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